2022年3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我院教师陈正府副教授调研学术文章《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为深入落实我校“学术立校”发展理念,我院教师深入贵州乡村进行调查。该文系作者对新国发[2022]2号文件中“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学术回应,也是我院教师积极书写大地论文的理论成果。
文章以贵州台江反排寨流行的苗族祭祀性民间舞蹈“反排木鼓舞”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该舞蹈的文化记忆、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与传承模式等三方面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同时,文章以该个案为例,反思非遗传承中“整体性”保护原则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反排木鼓舞最早起源于苗族的杀牛祭祖活动“吃鼓藏”。苗族普遍认为祖先由枫木而生,当敲打枫木制作的鼓时便能唤醒祖先的灵魂,无论是“吃鼓藏”还是“反排木鼓舞”,都承载着一种寻根似的民族文化记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节律与象征意义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认知以及族群历史密不可分,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其艺术风格与传承模式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文章以“反排木鼓”舞为非遗传承歌个案,提出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时,要尤为注重“整体性”保护原则,在保护中需避免不合理创新所导致的审美异化问题。(文字:陈海容|图:陈海容|一审:许仁浩|二审:代泽华|三审:杨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