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学院 彭蓉 报道/摄影 顾永迟)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推进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导师团在产教融合、校旅结合中的关键引领作用,12月20日,在贵州财经大学文德楼黔学馆,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导师团主办,文华产业分团和文学院承办贵阳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利用与“校旅结合”建设暨文化产业导师团2024年工作研讨活动。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馆一级巡视员蒙爱军教授,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副院长叶成勇教授,贵州历史文献学会会长王尧礼,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贵州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副所长邢启顺,多彩贵州网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副主任、文化产业导师分团委员张天明,花溪区文旅局文管所副研究馆员李梅,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唐应龙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向岚,文学院院长、文化产业导师分团学术团长杨经华,文化产业导师分团郑世红、焦正俊等委员代表出席。文学院5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研讨会由杨经华主持。
合影留念
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馆一级巡视员蒙爱军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副院长叶成勇教授作主旨发言
叶成勇以“沉睡在斗篷山上的金筑长官司历史文化遗产”为题作主旨发言。他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金筑一词的由来及金筑长官司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并通过指出元代金山洞摩崖石刻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揭示金筑长官司从流官管理向土流共治转变的过程,以及金竹土司地位的确立与快速发展。同时,叶教授还以金竹金氏“夜郎竹王”归顺的故事为切入点,阐述了金竹金氏土司文化中蕴含的历史特质与深刻内涵。
文学院党委书记致辞
文学院院长、文化产业导师分团学术团长杨经华主持
杨经华结合贵州财经大学独特的地理位置,作题为“贵州财经大学‘两河一山’文化遗产调查与校旅融合建设基本构想”的发言。他指出,贵州财经大学坐拥思雅河、翁岗河与斗篷山等自然景观,形成了两河夹一山的扇形地理格局,且校园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如金筑长官司、下板桥营盘遗址、斗笠寨及夜郎谷等。基于此,他提出了贵州财经大学在推进校旅结合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史料的系统整理、金筑土司遗产及贵阳人文内涵的数字化呈现、金筑夜郎文化园景区建设、金筑土司文化博物馆建立等。
多彩贵州网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副主任、文化产业导师分团委员张天明作主旨发言
张天明则以“发掘黔中文化遗产·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为题,对文化产业导师团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报告。他表示,一年来,文化产业导师团与文学院密切合作,深化了文化资源活态利用与产业转向的理论研究。同时,导师团与师生深入台江县、长顺县、花溪区等地调研,探索文化资源大地化与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并在推动贵州地域农业文化品牌建设、促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文化产业导师团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文学院学生培养工作,与贵州财经大学联合开展“揭榜挂帅”实践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探索经验。
在研讨会交流发言环节,出席嘉宾及文化产业导师团成员及文学院教师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围绕贵阳历史文化遗产发掘利用及校旅结合;历史文化遗产数字文旅品牌建设、传播与法律保护问题;产业导师在推动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与建议等议题作进一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贵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促进校旅结合,推动贵阳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形成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明清时期,金筑土司主动请求改土归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并关涉贵阳市“金筑”简称由来,对其遗产调查整理开发,为讲述贵阳故事乃至贵州故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导师分团郑世红委员
贵州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副所长邢启顺
贵州历史文献学会会长王尧礼
花溪区文旅局文管所副研究馆员李梅
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唐应龙教授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彰显出文学院在推动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所作出的积极实践与深刻思考,也为贵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思路和方向。下一步,文学院将持续加强与校外产业导师团在教学、科研、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贵州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贡献力量,为校旅结合探索更为有效的路径与策略。
会议现场